110-2 D-Day|期末成果展|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Prog5230

公民教育概論與實踐

Introduction to Civic Education

今日社會強調學生應具備獨立思考的認知與解決問題的實作能力,且期待青年可以透過同理心的建立,加強道德思考能力與實踐公民責任。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公民素養與加強學生社會實踐力,期盼學生可以在習得團隊建立、合作精神、溝通力與執行力等人際互動軟實力的同時,可以進到各個社會議題場域,深入探討議題形成的原因,進而提出改善機制,實踐社會正義與公民責任。

課程以議題建立、培養專案執行能力為核心目標,結合理論與知識傳授、專案執行與規劃能力、業界老師輔導三項機制,使課程兼具理論與實作,實踐「做中學」的精神。

本學期共有八組專案,探討議題含括都市原住民族、原住民族文化展演與商業、心理疾患休學與復學困境、精神障礙者求職壓力、精障社區旋轉門效應、移工與家庭關係、移工語言溝通議題、移工刻板印象

課程專案

在同理住在都市的原住民時,我們發現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片面想像,讓他們遇到了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問題。

森林五 李承燁/歷史五 廖璟文/生傳三 鄧洋/社工二 陳柏蓁/公領一 廖振翔

 

在同理社會重建的烏來泰雅族原住民部落時,我們發現在社區營造的進程之中,他們遇到了文化展演與商業利益的新結合。

會計三 侯卓瑤/人類三 陳涵/國企二 黃喬柔/政治二 郭冠臻

在同理因患有心理疾患而休學的大學生時,我們發現在他們復學之後,會遇到他人以心理疾患的刻板印象對待。

心理三 薛淳云/政治二 方俊凱/生傳一 何其叡

在同理具有工作意願的精神障礙者時,發現他們準備應徵非庇護性工作前,他們因為自身的特殊條件,面對求職時面臨職場環境、個人能力上的不確定感,因此會面臨比一般求職者更多的心理壓力。

醫檢五 陳雅艷/地理一 陳冠羽/職治一 林宏修/國際體育一 宋家葳

在同理醫療機構評估病情相對穩定,且對生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精障者時,我們發現他們在離開醫療機構後入住精障社區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因為汙名而導致當地居民反對成立精障社區家園,產生旋轉門效應。

張淵舜 土木博三/社會四 陳玟君/外文三 宋修宏/心理二 莊孟璇

在同理外籍家庭看護時,我們發現在社會大多關注移工的外在困境,如工作權益時,卻時常忽略移工的內在情感(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政治三 歐書綾/歷史三 呂品諭/法律二 許博翔/生傳二 劉映萱

在同理剛來到台灣且不熟悉台灣語言的家事移工時,我們發現移工在照顧不會他國語言、需要他人協助日常事務的年長者時,他們遇到無法與被照顧者順利溝通,導致無法達成被照顧者所期待的工作要求,並因此產生來自雇主家庭的壓力的問題。

社會四 王辰湶/財金三 施宣奇/ 生傳二 游安立/法律二 張沁榆

在同理「在台從事看護的移工或是在工廠工作的移工」後,我們發現「由於長輩經常以善意提醒後輩形塑移工的品行不良的印象」,因此年輕人在潛移默化中傳承這些刻板印象,使移工受到年輕人的負面觀感,且遭逢刻板印象帶來的污名和歧視。

社會四 楊軒/護理二 曾浩銘/政治二 胡芷萍/歷史二 張芷維/生傳二 陳柏承

議題分享

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面對原住民的問題,你想到的是轉型正義、產業轉型、文化復育還是民族的傳承呢?

大多時候我們是從教科書或媒體端去了解原住民族,然而,這樣的認識是不太夠的,導致做出的協助不甚立體,並無法解決他們實質碰到的狀況,那我們應該怎麼面對這樣的問題呢?本週的公民教育概論與實踐課程,邀請到了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林益仁教授,分享他的生命經驗以及在「文化」上從研究到理解,進而實踐並試著作出貢獻的歷程。

丘彥南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主治醫師

「身心障礙者其實跟一般人一樣,也會有成長的煩腦與困惑。」本週的演講,我們邀請到丘彥南醫師,與我們分享他的行醫生涯所面對的身心障礙患者,以及該如何與他們同行。

身為一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丘醫師在他的執業生涯裡與許多的特殊境遇兒少相遇,從發展遲緩、自閉、受虐、弱勢家庭等等,我們總是急著從基因、氣質、個體、環境、文化等方面去做歸因。然而,更需要的是後續的保護,如何使兒童免於在不合宜的環境中成長?

廖雲章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課堂邀請到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廖雲章老師,以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在這座島嶼上,有許許多多我們不知道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為何精彩、動人和重要,並以實際行動讓社會看見、進而同理

張希慈

城市浪人創辦人/靈魂實驗所執行長

課程邀請到領導學程校友張希慈學姊回來分享書信禮儀的重要性,學姊透過自身工作累積起來的的豐富經驗,與同學分享如何寫出一封好的書信,細心與在乎有助於提高合作邀約成功率,最重要的是建立關係,能讓目標得以順利達成。

課程照片

修課心得

這門課和以往做過的專題都不同,以前只需要查資料和寫報告,並不會有太多的場域實踐和思考的過程。透過這次的專案,我才真正的嘗試去同理身心障礙這個族群,也經過假設與驗證的過程,了解到精障者的職場困境確實存在。Easy coffee的店長說:「你平常怎麼跟其他人相處,就怎麼跟這群身心障礙者相處。」這依舊是整學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不論是職場上還是公眾場合,如果我未來遇見了身心障礙者,我會秉持這個信念與他們相處。另外,也超級感謝組員和每位助教,特別是冠郁助教,在我們有困難時都會提出一些建議和方向。而組內每個人都擔任了不同的角色,讓專題可以順利進行。也謝謝Mentor和所有願意和我們訪談的人,謝謝大家!

宋O葳

國際體育一

在修這堂課以前,我對於社會議題的投入僅限於滿腔熱忱,卻沒有系統性剖析與實作的經驗。但透過了老師、助教與講者的帶領,我開始能夠從自己抽象的理想中發掘實踐的可能性。

課程中,在「同理」的階段,我學到關注議題時不應只憑藉自己薄弱的想像,而是透過紮實的資料搜尋或實地走訪,盡可能地去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再者,「關懷」的性質其實十分廣泛,我們往往會發現到很多問題,並且想什麼都做,但若想採取具體行動,則應做出取捨,將關懷限縮至一個具體的目標,才能找到切入點。最後,在執行的階段,我學到行動的過程應依據受眾的特性,不斷反思、回扣專案目標,才不會淪於表淺的說教,而是真正改變受眾的認知。

很開心這堂課能提供給我們這麼優秀的時間、空間、資源,讓我們對社會的熱忱得以發展,不再輕易被生活的壓力所沖散。

莊O璇

心理二

在整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我卻有了意外的收穫。我發現自己突破了過去以為對移工議題完全不會有更多興趣的限制,會想知道這些移工背後的故事、為什麼大家會有刻板印象、這些印象形成的可能原因等等。在推論的過程中,也破除自己原本對移工不論好壞或中性的刻板印象,這些是我在這門課中收穫最大的部分。除此之外,我也了解到對議題如果不去做初步認識和接觸,就永遠沒有辦法突破自己設下的限制,而相對來說,許多看似很困難、複雜的議題,只要願意跨出自己的第一步,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楊O

社會四

完成一學期精彩的課程,心得與收穫主要可以分為兩點。第一是體會到一個完全嶄新的課程進行方式,重視過程遠大於實質的結果產出,透過不停地思考、修正來剖析個人以及社會大眾對於分析議題的看法。第二是體驗到小組頻繁討論的合作方式,藉由議題發想、發散、收斂到最後嘗試做出結論及場域實踐,在這麼短的時間可以看到一定的成果相當讓我經驗及獲得成就感。最後最重要的還是身邊第五組的夥伴以及陪伴我們的助教,作為對社會議題較不熟悉的我,從大家身上都學習到很多。不管是超有效率的討論模式或是做出對於身心障礙議題有意義的專案實踐,還有經過一學期大家培養出的團隊默契及友情。相信經過這堂課,帶走的不只是專業能力,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

張O舜

土木博三

在這堂課學習到很多,與其是說瞭解到更多關於移工、身心障礙、原住民相關的議題,這堂課帶給我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團隊合作模式,以及體會到人類能夠同理、設身處地的難能可貴。

製作專案的過程中會遇到阻礙、迷茫,但團隊總能及時討論出解決模式或因應方法,彼此也都能舒適的找到相處、合作模式,也是讓我成長最多的地方;而隨著專案的進行,也體會到所謂議題並不應該僅限於理論學說上的討論,有許多問題與困境都需要透過場域實踐才能夠發現以及證實,所有問題的解方都應該回到「人」身上而非「照理來說」。

很開心最後在期末報告時能夠看見其他組在這學期的努力,看見大家都很溫暖富有人性的關懷這個社會,真的非常令人感動!

張O榆

法律二

經過本學期的課程,我覺得這堂課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在於:它提供了一套非常有系統、溫度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可以針對其所關心的人群或議題展開行動。在這堂課中,非常鼓勵大家勇敢跨出自己的生活圈,向台灣社會中許多與我們不同出身、背景與價值觀的人們接觸。我認為光是這個接觸本身就已經難能可貴,值得大家嘗試。但是,除此之外,這堂課程更為有價值的地方在於,課程還有:教授、助教、mentor(專案協助導師)、工作坊與留白課程的協助,讓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居然可以在一個學期中,可以有條理、深入地與一群人對話。對於我而言,這些對話過程不單單讓我在知識面向上更加認識欲對話的族群,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新思考何謂理解他者,又如何認識他者。

廖O文

歷史五

授課教師及助教

丁照棣

授課教師

胡喻翔

課程助教

賴佳靖

課程助教

李冠郁

課程助教

林資堯

課程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