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D-Day|期末成果展|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Prog5250

數位時代的職場協作

Workplace Collabor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本課程旨在教授於當今全球化、數位化的職場中,進行團隊協作所必備的重要觀念和技能,包括修練個人能力、參與實體和虛擬團隊運行、運用數位工具、及培養團隊領導力方面的學習,另外透過課堂討論、小組專案和業界講者的分享,加強相關知識技能的探討和實踐,並與職場的真實經驗產生連結。

課程成果

經濟三 王士瑋 /經濟三 陳泰全/職治二 鄭惠珊/護理二 余思賢/國企三 古森允/國企三 陳筱艾/生科二 蘇恩平

合作單位:默沙東藥商
專案目標:罹癌年齡逐漸年輕化,希倡議癌症基金

人類三 葉妮箏/政治三 歐書綾/森林四 李晟瑋/生傳三 郭睿翔/生機三 張宇豐/資工二 范秉逸

合作單位:Kura康濰醫慧
專案目標:遠距醫療公司KURA進入台灣市場建議報告

外文四 江宜婕/戲劇二 張珈瑄/經濟三 于宸胤/土木三 羅瑜瑄/機械三 李晏廷/生傳二 游安立/國企四 莊婕湄

合作單位:Interwellness
專案目標:試營運期間進行行銷宣傳,使之代替營養午餐

化學二 蕭英妙/社工二 黃昱薰/物治六 林 洋/材料二 蔡東橙/工管三 陳星蓓/國企四 吳愷晟/臺科大 林妮蓁 

合作單位:MEANDMINE
專案目標:擴展社會對社會情緒學習SEL的認識

社工三 謝茜雯/材料二 葉章楷/動科四 王致薇/生傳三 鄧 洋/生傳三 曾子嘉/會計三 陳宥亨/國企四 賴可庭

合作單位:uCup杯特
專案目標:提升uCup認知度,進而提升使用量

外文三 宋修宏/歷史三 高涵芸/農藝三 林軒毅/生傳四 林昱均/公衛一 林沅陞/臺師大 王尉丞

合作單位:104人力銀行
專案目標:最佳化職涯衝刺1.0,並提出2.0企劃案

歷史三 呂品諭/人類二 蘇逸華/政治一 胡子寧/醫技四 陳雅艷/財金四 李約翰/公衛三 邱悅翎/生技二 徐維翊

合作單位:Tricuss
專案目標:確認學生族群使用協作軟體的需求與必要性

歷史ㄧ 邱巧昀/政治三 黃照晴/物治三 徐柏軒/動科二 高瑀彤/生傳三 鄧兆勛/生機三 鄧世群/電機三 賴群貿/臺師大 陳郁淇

合作單位:智齡科技
專案目標:提升無人逛展展場成效,協助優化系列規劃

課程照片

修課心得

老師的至理名言:「你要不要再多講一點?」是我自認在這門課收穫最多的地方。無論當週的主題是什麼,但凡有同學舉手表達意見,老師總會鼓勵他(或是我)再往下繼續思考。我覺得其意義為激發大家「再多一層思維」:多數時候,我們淺淺的想一下可能的情況,糊裡糊塗的就帶過去了;我們並未往下深思這些情況是否真的有機會發生,抑或真實遇到它們時的應對方式。伴隨著這句問句(你要不要再多講一點)的提出,我會細想我剛描述的情境是否切合主題;又或者現階段的我對於此可能根本無解,我便會認真聆聽老師的經驗談,或是其他修課同學的相關經驗,為我的知識庫添上一筆。

葉章楷

材料二

我認為最有收穫的是課程中提供的練習。在修課之前,我總認為缺乏實際的例子來確認自己的能力和盲點,從一開始和陌生組員的交流,到後期的熱烈討論,總是能在不一樣的觀點中交互輝映,並發現新的閃光點。

在課程中,練習合作思維,雖然課程中講述的內容都清晰易懂,但我認為最困難的仍然是:「想到」、「用到」、「大家都知道」,過去我總認為,一肩扛起所有雜事,團隊就可以順利前進!但在這次的專案過程中,經過許多團隊的摩擦、溝通不良、工作分配不均等問題,我更意識到所有成員具備合作思維的重要性!就我而言,這是讓其他四項團隊要素發光的基礎,更是身為一個團隊成員所該具有最基本的sense,若有下次機會,我想我會試著以這種思維,發揮更多課程所學,更精彩地完成專案!

徐維翊

生技二

我覺得在數位時代的職場協作這堂課之中,我收穫最大的是如何處理與同事、小組成員之間的衝突。以往在面對組員討論不積極、做事較敷衍隨便時,我都更傾向一個人默默地將事情做完,之後在組內互評或者是私下直接寄信給教授與助教反映。但在這堂課之中我學到其實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應該是溝通,唯有溝通才能知道對方的想法是什麼、是不是最近有困難比較忙不過來等等。

因此對我而言,團隊五要素裡面讓我收穫最多的就是「保持高效溝通」這點,以往我往往以為高效溝通就是有人在組內提問,然後大家對這個問題進行積極的溝通與討論而已,但是其實高效溝通也包含了傾聽、提問還有解決問題與衝突的功能。因為我們組內「學姊積極度不足」這件事情發生,我才真正更進一步地體會到原來溝通的重要性在於此。

也正是因為教授上課教導過衝突發生的解決方式」以及教授、助教的鼓勵,我才能夠鼓起勇氣在私底下跟學姊溝通表達我對於她在團隊合作表現的想法,也才能夠理解原來學姊是抱持著旁聽生的精神來學習這堂課與進行團隊合作。而在談完話之後,我也能夠解決心中對於學姊合作積極度不足地心煩,更能夠專注的投入時間在與其他組員的溝通還有專案的構思上。現在回想其實也覺得蠻開心能夠在大學的團隊合作就有這個經驗,不至於到出社會以後才要煩惱該如何解決,也讓我明白以後需要團隊合作的時候,應該要先與大家確認對團隊目標的期望,才不至於彼此之間因為目標不同而產生紛爭。

呂品諭

歷史三

在這學期的課堂中,孫教授跟我們談了很多「做人的技巧」。當然,他在談這些原則時都是以職場協作與領導能力作為出發點,但其實這完全能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像是要如何傾聽、如何表達不滿。我總是很喜歡上課,對我而言,這堂課更像是「友伴與親密關係之建立與維繫」。

像是從剛開學就教我們的團隊五要素中,「合作思維」就是一個讓我獲益良多的道理。康德說:「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我覺的這就是合作思維更深層的精神。我們怎麼在乎身邊共識的夥伴,以希望能跟他齊心完成任務為前提,去解決所面對的問題。而非僅僅想完成自己的目的,因而用利益或是純粹目的導向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在現實世界中,人難免會先關注自己,合作的背後也一定有自己的考量。這堂課之所以珍貴,就是教導了我們過去沒有人教過的事情,一些在人生中很重要,但習慣以自己的目標為第一優先的優秀學生們常常忽略的事。在課堂中,我總是感覺到大家有意識地在尊重他人,當有人插嘴時,我們會提醒他還有其他人在發言;當有人猶豫不決時,我們會停下來確認他的想法。這些細節都讓我感到舒服而自在。

過去的我,總是會和團體保持適當的距離,當我發現其他人並不太會注意待人處事的細節時,我總是會想說:「反正只是合作一次,忍一下就好了。」但現在我也明白我可以用更積極的態度去處理問題,並非僅消極的希望有成績就好。

尊重他人的起點或許是為了團隊合作,但在學期結束後,我覺得它更是一種身而為人應盡到的必然。你要先是一個會顧慮別人心情的有禮貌的人,你才有辦法合作。學做事之前,先學做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張珈瑄

戲劇二

我覺得最有收穫的地方是上課回答老師問題,老師會針對回答內容進行追問及挑戰,我認為樣的形式能夠訓練我們更全面的思考。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強調標準答案,大學許多課程的互動也只是單方面的回答問題;而跟孫老師的更像職場中與上司的問答,需要有更多的論點來支持自己的立場,舉手前甚至要先猜測老師可能會深入的點先做準備,這樣對自身的批判性思考訓練非常有幫助。

此外,跟老師的互動也有發現,商業世界中,感覺“努力”跟“理念”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其實是薄弱的,只有提出“價值”才能吸引對方的興趣。

李晟瑋

森林四

授課教師及助教

孫憶明

授課教師

詹勳亞

課程助教

鄧濬澤

課程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