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5112
Introduction to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Social Design
如果「社會設計」有門創基課,我們認為那最基礎的形式就是把設計系的學生與社會學的學生放在一起相互協作碰撞。一直以來,「文字語言」都是社會學習慣的展示媒介,使學生可以透過文字形式進行社會學的思考與實踐。那麼,如果要展示媒介不是文字,而是圖像、聲音,甚至物件時,社會學所習以為常的概念、研究、教學,甚至發現邏輯,又會有什麼樣的轉變? 鄭陸霖在《尋常的社會設計》一書中提醒我們,社會學家研究當代,「意味著要對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產生敏感洞察,所有穩定的制度最終都會落到日常中的尋常習慣。而習慣必定與物有關係,這點社會學家經常忘了,物改變了我們,並不只是身外之物」。
從「物」開始做觀察,拆解物的構造、功能、符號與意義,再連結到使用者的習性需求,以及物件如何構成複雜的「境」,是我過往不太會使用的思考方式,但在課堂中有非常豐富的練習機會,不同拆解方式都可以帶來很有趣的介入視角。
課程中的舉例也打破我對社會設計的想像,原先想像的社會設計只關於人,且比較著重在制度面或是活動型態重新設計,但生態那個單元的討論,納進了多物種的能動性,互動網絡更為複雜但也更有趣。觀察物件或社區後我也發現,很多價值或制度都要透過物才能具像體現,反過來說,物可以是重要的改變切點,而且改變可以發生在各種層次,比如說改變行為慣性、促成互動、創造五感體驗……,每次課堂舉例或同學報告,都會給我新的啟發。
另外,之前討論社區的時候,我很容易被行政規劃畫出的社區界線綁住,但用《城市的意象》裡面的概念來標示社區範圍,或是看見使用不同交通工具時互動網絡的改變,都有幫助我用新的方式看待城市和社區的範疇。
陳同學
社會學系大二
以前我對於設計總是單向思考進行著,對於這個物件或是議題只要找到一個解決點就直接切入進去,但事實上在背後所隱藏著的是更深一層的見解,當時的我沒有更深入的探討其脈絡,因此總覺得自己的設計少了點什麼,或許經過這堂課以後對於物件,是能夠比以前的我還要有更不一樣的角度去設計,我或許會脫胎換骨也說不定!
郭同學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碩一
在經過這堂課的淬煉後,我學習到了如何以社會的角度去朔造一項產品或是一個想法,而不是用產品為產品的角度,產品是予人使用,做出來的東西不能是以有違於人體意願的角度,而在課堂學習上老師給予了我們很多與以往不同的思考模式,並不是創新產品才叫設計,其實與其隨形而變,還不如只動一點小地方則足以改變整體設計的意義!
謝同學
實踐大學 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碩一
D-School 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生物傳播系五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