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D-Day|期末成果展|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DS5315

在地展齡:「家文化」專題

Introduction to Active Ageing in Place:Home Culture

本課程透過透過「講座+工作坊」形式,討論與運用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各種老年文化符號,以互動與實作的方式,帶領學生領會人類學視野下「高齡化」的多元意涵——把 「老」當作視角,藉由參與者(N種人)對於老後人生的經驗連結故事,來窺看社會裡各種安老的想像與實踐。 

學期中,我們將與後青春繪本館及永和社區大學的熟齡夥伴交流,讓青銀故事相遇,打開我們對於老年的想像,並且與他們從生命歷程風景中,萃取意義,共創發展青銀家文化故事「相遇」的數位媒介作品。

課程成果

第1組:我們的成長之旅

故事架構
《我們的成長之旅》講述的是一對母女時而分開、卻又時而匯流重疊的兩人的成長歷程。故事由一位母親撫養新生兒開始,隨著時光荏苒,母女經歷了各自成長過程中的大小事:有共同經歷的事件,也有各自要面對的生命關卡。這本書在紀錄著女兒人生重要時刻的同時,如:第一次去幼兒園、初經到來、大學離家讀書、職場新鮮人等,也寫下媽媽在不同階段的生活與職責,例如:照顧女兒、工作、從職場退休、退休後的樂齡生活等。透過描繪母女同時刻下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目標,表達不只是女兒這樣的年輕人會成長,逐步邁入老年的母親也依然時刻成長著,時刻走在成長的旅途上。此外,書中也透過媽媽與女兒的內心話,展現出成長路上所遇到的煩惱。

雖然母親與女兒有各自的目標、理想與生活型態,也各自朝著不同的人生階段邁進,然而,因為「愛」,家人間的情感與牽絆並不會消逝或淡化。在繪本中,兩人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彼此的愛,無論是餐桌上豐盛的菜餚、忙碌中的一通電話,或者是溫馨雋永的合影,愛就在最平凡的生活中無聲蔓延。

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本書,讓讀者回想:

一、自己與家人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境與經歷?
二、家庭成員,包含自己,是用什麼方式來表達對家人

們的愛與關心呢?另外,我們也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對未來的生活產生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

– 組員 –
懿行姐、何季軒、陳薇帆、黃笠琁

 

第2組:神奇樹

創作源起:
在課堂討論中,我們不約而同由「家」聯想到樹,更驚喜發現各自的回憶中都存在著一棵極具意義的果樹。樹冠濃密繁茂、亭亭如蓋,就像家庭遮風避雨;
而深埋地底的樹根蜿蜒、盤根錯節,就如同我們對家的依賴眷戀,雖未宣之於口卻始終深藏於心。因此我們由各自的回憶開始構思,引入水果與生命歷程中
不同階段的聯想,以樹屋暗喻家庭、給予故事主角一個能自我反思、汲取養分的場域;而各段小故事裡的果實則代表主角在該情境所蘊含的特質,會隨著主
角的心境轉變更迭。

– 組員 –
糖果荷、王芷筠、周湘庭、吳雅琪

第3組:鑰往哪裡去?

設計理念與成果概述:
透過課堂中好命人觀地圖分享討論,發覺彼此的故事中,都隱含了「尋找身份」與「回歸」的概念。我們皆以家庭為起點,開啟對世界的探索。如同書中小
吉的經歷一般,受到母親啟發並繼承了對閱讀的興趣,又透過閱讀與世界連結,從而離鄉背井,踏上一段認識自己、認識「家」的旅程。家賦予我們最初的熱情,留下最深的影響。在確定這樣的發展主題後,樂樂奶奶幫助我們將故事的時序排列出來,我們以此為骨幹,建構出「小吉」與「鑰匙之旅」的情節。
故事主角的每段際遇,象徵人生階段裡不同的追尋。成果中保留大量伏筆與象徵,希望讀者在閱讀後能與自身生命歷程連結,讓小吉的故事成為自己的故事。
你的詮釋是什麼呢?與樂樂奶奶一起共創的過程幫助我們跨越世代的藩籬,獲得以往沒有的視野。呼應這樣的學習經歷,我們搜集來自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透過留言板共享各人對故事結尾的想像。歡迎利用電子書或有聲書版本和我們一起延續繪本的創作,也別忘了透過連結在線上留言板與我們共享你的詮釋!

有聲書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VrXV8Io_A
留言板連結:
https://miro.com/app/board/uXjVP9Uwx3g=/?share_link_id=171449964870

– 組員 –
樂樂奶奶、陳思儒、蕭琮翰、賴詠芸

第4組:小變色龍要去哪裡

設計理念:
從敏慧姐姐分享的生命故事中,我們得出一個重點是「家,是最讓人安心的地方。」——即使我們會嚮往外面多采多姿的世界,家有時會因過於熟悉而覺得乏味,忘記家的好,不過一回到家,家帶給我們的安心感無可比擬。因此,我們用小變色龍離家想找尋自己的歸屬,最後又回到家的這個過程來闡釋這個意義。故事中變色龍比喻我們人在各種環境中試著適應,學習如何融入群體,並找到讓自己安心的位置。而其他動物是在傳達我們在外會遇到的群體,有不適合自己的(以海豚比喻),同時也會找到與自己合得來的群體(以雨林變色龍比喻)。豐富顏色則是代表小變色龍對外面世界豐富生活的嚮往,首段的灰色即是小變色龍對
灰色家鄉很不起眼的抱怨,想指出我們對於家或多或少有些不滿,也可能因過於熟悉而看不見家的好,但有了不同的心態和歷練,再回到家鄉時,可能會看見不同的家鄉。

– 組員 –
敏慧姊姊、陳品心、楊紫綺

第5組:我要回家

「你的家在哪裡?」這個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會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認為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有人認為他所在的地方就是家,也有人認為家會隨著心靈狀態的改變而處於不同地方。而之所以會以「我要回家」作為繪本名稱,是因為隨著時間流逝,我們成長、面對了不同的困難與挑戰,對於家可能會有與之前不同的想法,而此時,如果要「回家」,是回到什麼地方呢? 我們希望透過講故事的方法表達我們三人對家的想法,並引發讀者思考「家在哪裡?」。本書有三位主角,分別代表小組三個人。三個平行發展的故事,有著三個對家的想法與三個不同的成長過程。三人都因為某些原因而離開家,又因緣際會在代表這門課堂的「中繼站」,與代表繪本館姐姐的「旅行家」齊聚。三人協助旅行家合力修好了飛船,啟航時因為旅行家的題問,而引發三人各自的反思,最後三人都意會出「自己的家在何處」,並且做出相應的選擇與行動……

– 組員–
黃鈺晴、柯智茂、陳亭安、宣姐姐

課程照片

修課心得

雖然課程安排在周末早九很累,但十月那幾個上課的周末都過得非常充實,有種療癒充電的感覺,每次課程結束都帶著滿滿的溫暖以及對「家」更深厚的思考回家。在上課之前,我期許自己能看見銀髮族群在大眾所認知的「不能」以外的「能」,並且與共同創作的後青春繪本館姊姊們建立比「青銀」以年齡為二分更加多元的關係,而課程最後的成果不只大大
超出期待,更讓我從溝通、了解與持續接觸中,了解「關係」存在於不同身分、不同年齡層、不同目的之間的複雜與有趣。藉由老師設計的各種交流環節,我們爬梳自己的生命故事,看見了家對自己的意義,也發現自己對於家庭的期待與遺憾,而大家也都非常樂於分享並給予回饋,很開心能在課程中體驗到如此包容友善的對話環境。

周同學

經濟四

相較其他主題,家文化在年齡層間本來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上了這堂課更體會到這是一個千解難題,時代的變遷,價值觀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與包容。上完這堂課,我對老年生活有更多的想像,也知道變老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需要好好的安排,才會有幸福的晚年生活,不過也覺得有點可惜,我們都只與同組的姐姐互動,沒辦法聽到其他人的故事......相較其他主題,家文化在年齡層間本來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上了這堂課更體會到這是一個千解難題,時代的變遷,價值觀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與包容。上完這堂課,我對老年生活有更多的想像,也知道變老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需要好好的安排,才會有幸福的晚年生活,不過也覺得有點可惜,我們都只與同組的姐姐互動,沒辦法聽到其他人的故事。

黃同學

生工三

透過繪本製作的機會,接觸到幾位後青春繪本館的姊姊們,她們每個人都 有不同的個性、特色,同樣的是對於未來人生的積極規劃與自信快樂,並且勇 於嘗試新的事物,這讓我發現「欸,原來有人是選擇這樣子的活著」......在繪本交流完的隔幾天,我寫下:「這堂課所接觸到的中高齡人士都是對自 己的未來正向、積極規劃的長輩,不覺得自己老了的年輕,去嘗試不同的事、 認識不同的人,人生好像可以活到再久一點點。」沒有實際碰觸前的想像總是 狹隘、刻板,在遇見更多不一樣的人後,讓我的想法產生了改變。

陳同學

法律四

對於家的概念,我也從課堂中老師帶領的活動以及課堂內容獲得了許多想法,我突然認知到家所帶給我的力量是多麼龐大,我的性格、想法、情緒、看待事情的態度等等好多好多都是受家庭所影響,我能夠享受人生也是因為家讓我衣食無虞,讓我毫無顧忌地去做我想做的事,讓我能夠把家人帶給我滿滿的愛及力量轉換成帶給別人的溫暖及關心。在一次課堂活動中,老師請我們從雜誌中找出五個圖片來代表理想中15年後的人生,我所挑的其中一張是與老年父母團聚的照片,意思代表我希望在父母老了之後我也能夠陪伴他們,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的家人已經在我的人生藍圖中佔了好大好大一部分,原來家在我的心中是如此重要的存在。

陳同學

心理二

授課教師及助教

陳懷萱

授課教師

D-School 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大學 PLUS 計畫協同主持人

徐伯軒

課程助教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