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5215
Fieldwork Workshop
當代科學研究已脫越單一學科領域足以解答的範疇,真實社會的問題鑲嵌在多元的價值、技術和時空脈絡當中,跨領域和創新的取向日趨關鍵,本課程擬由田野工作促使學生在實境實做中開啟學習可能性。田野工作是「蒐集與創造資料的研究方法,也是切磋與創新理論、反省…知識的認識論,以及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盪的存在論」。為促使不同領域的學生從實做中同時習得研究的技法,在真實情境中提煉出兼具在地意義與理論意涵的看法,本課程將透過二天密集的閱讀、實作、講授和討論,增進學生對田野工作的技能及素養。(一)田野技能練功房:講授「觀察」、「紀錄」、「提問」、「訪談」到「書寫」等技術方法,並在個人實作及團體交流當中掌握其原理及運用。(二)「田野倫理」:針對學生老師在社區情境裡常遇見的倫理議題,結合模擬案例討論田野工作者合宜的分際,以及合於情理法的回應之道。(三)田野進行式與真實人生:由具有田野踏查經驗的老師與講者分享自身在當中的苦樂與思考,鼓勵學生從事田野工作。
以前在規劃可行性分析的時候,大部分都採取問卷或受試者招募訪談,沒有考慮過可以直接進入田野,在特定時間跟空間中了解他們的想法。這次的課程蠻啟發我對於「有哪些方式可以了解人群」的想像!
在這門課程裡,瞭解到田野調查的一點點核心精神與方法,像是研究要怎麼樣與田野共存,在田野中建立關係的重要性遠大於研究目的本身,而且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的,因此避免帶有太強的目的性進入田野,是很重要的事。還有其他很多的部分,因為沒有太多時間敘述,就不多談了,非常抱歉。
看到很多在做田調時可以觀察的著眼處。以前可能會太過集中於訪談與對話,少許能從物件或對方的態度中讀到一些線索,不過上完課之後,讓自己能從全面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觀察。另外,也了解到在做田調的過程中,除了研究本身以外,與受訪者、受訪者社群等等之間的關係,不論是關係的初期建立或長期的維護,都會影響到田野調查的資料收集。
我覺得這可以幫助更深入的理解一個現象的成因,一個群體的思考。我的工作有時候需要跟不同背景的人共事,也會需要面對不同背景的客戶,而工作內容本身可能也是關於一個我所不理解的群體。我覺得這堂課幫助我更好地跟同事共處,也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我欲服務的對象。
我覺得田調訓練我把五感打開,讓我對於生活中的細節可以更敏銳,遇到問題時可以多觀察,先不急著下定論;而對於研究來說,目前有在進行一個農場優化的提案活動,田野方法可以讓我在跟業主溝通時,更有方向及效率地進行。
很快的了解了一些實地訪查會遇到的一些狀況,一直以來我都是待在實驗室打程式、做模擬研究,不曾實際去了解現實層面狀況,對我來說,在現實層面看到了好多小問題,但是都會覺得很發散,但是田野得收穫讓我知道這些發散是可以結合出一個crtical重點的。
D-School 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臺大地理系副教授
D-School 創新教育中心主任
臺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國發所 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