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D-Day|期末成果展|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DS5105

設計思考教練人才培訓課程

Introduction to Design Thinking coach training courses

設計思考教練人才培育課程是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與 Alpha Team 合作,自 2017 年起開設的課程。我們在課程中透過設計思考的理論與實戰,培養「設計思考教練」人才與生態系。致力讓設計思考教練成為支持社會上更多的探索型/實驗型專案發生的動力。本課程分為引導模組、工作坊模組、專案模組三大模組進行。讓學員透過在課堂中進行討論與反思,規劃並執行兩場設計思考工作坊,以及與企業合作進行實際專案。以Problem-Based Learing的方式陪有學員在引導、問題重塑和迭代驗證的能力。

【什麼是設計思考教練】

「設計思考教練」透過設計思考的方法與心態,協助團隊遇到挑戰時辨識當下最重要的問題,並引導團隊在問題中持續探索與共創。總歸一句話,設計思考教練總是思考著:「我們如何能在模糊挑戰下,協助團隊持續展開行動來突破困境與達成目標?」

修課成果

我的設計思考教練成長故事

課程照片

修課心得

「妳修的那堂教練課是在教什麼啊?」這是今年夏末開始常被身邊朋友們提出的大哉問。隨著學期慢慢推進,到 現在接近尾聲,越是摸索這堂課的輪廓,越是有更多發現,同時也越是不知道該怎麼向其他人解釋才好。不過,我 想這可能就是05神奇的地方吧! 經過兩次工作坊與無數次小組開會的洗禮,明顯感受到自己變得更知道如何藉由擔任「引導者」把團隊向前推進。以小組討論為例,具體而言,我們練習創造好的「討論介面」,讓參與者有良好溝通的空間(不一定是實體的);我們也學習如何下「引導語」,明確讓團隊成員瞭解下一個環節是什麼,並且也創造理想的氛圍。大學期間,我們修過許多需要團隊共事的課程,但似乎沒有人教導該如何與他人合作,有時一群人深陷某個盲點導致討論超時,有時幾位成員之間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認知招致衝突。走過教練課後,我期許自己能成為讓團隊跨越那些你我都曾

經歷過的窘境、一個帥氣的引導者。從擔任「教練」的過程,我學習如何當個好的「引導者」;而扮演「設計思考教練」這個角色,則是讓我變成一個更加溫柔的「人」(希望是有)。

我常常説05是一個有魔法的地方、這裡的人都有某種的特質。我們不只學習一個叫做設計思考的方法論,也 學習保持開放心態、學習傾聽與問why、學習先做再說的幹勁、學習適時駐足省思,也學習同理,不論是對他人或 自己。我很慶幸自己來至於此,遇見每位個性迥異、厲害卻溫柔的其他教練和老教們,從課堂中或課外討論、亦或 者工作坊及其他片刻,透過自我反思、交流對話、合作共事,在不經間反覆練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好似讓人成 為更好、更完整的「我」的種種。

23歲的我成為理想的人了嗎?也許未必,但很確定的是,我將帶著在教練課對自己的新發現、變得更柔軟的 心胸,繼續在這條路上前進。 

吳O妤

經濟五

我覺得在各種地方都能看見設計思考教練變化的角色,除了這堂課程創建給我們的場域—工作坊、專案會議、每次上課的討論,還有自己在其他課堂報告、社團活動裡進行團隊合作之 時。覺得設計思考教練像水一樣的感受是自己在二踢工作坊結束後的體悟,有別於第一次工作坊時, 我們經歷了專案模組的幾週課程,學習了新的討論介面與工具,了解每個討論介面背後的意義與想 要達成的⺫的,並釐清自己適合的引導方式、想要帶給學員什麼樣的學習體驗。在第一次工作坊時, 我希望學員可以創造出「很好」的原型,所以在許多時候會用「介入」的方式帶領他們朝我所期望 的方向討論,但這樣的方式忽略了讓他們試錯和自主摸索的機會。在第二次工作坊時,我希望自己 能少一點引導,卻沒想到第二次帶的學員們比較小心謹慎,在行動前會有更多的考量,需要教練們 多給予引導語。這時我才理解到「介入」沒有不好,端看你如何介入、介入後可以創造什麼樣的學 習點、以及介入後學員的感受如何。設計思考教練不能只是一個死死的、不會變動的角色,而是必 須隨著團隊成員的不同、需求不同、情境的不同來做變化。 要達成多變化的角色,我覺得是要培養高度敏感的觀察力和同理心,去觀察團隊中每個人的狀況。 我自己在之後的課堂報告中也會試著去觀察組員們表現出來的態度如何,是不是有點累?是不是最 近比較忙?這時候是不是會議卡住了,需不需要先做個總結,或是這個部分可以先留待會後行動來 做呢?透過觀察和同理,去理解每個人的需求,並打造一個大家都能舒適的團隊合作模式,我覺得 是這堂課帶給我很寶貴的一個學習點。 

籃O彤

政治三

如果設計思考教練是切蛋糕的刀子,這堂課對我來說就是磨刀的工坊,讓每一把獨一無二的刀子都能被需要、適當地被使用。

以工作坊來說,一踢前大家都沒有很瞭解怎麼帶領五步驟的操作,透過課堂上教大家寫CD0、情境挑戰與互 相討論給建議,我才比較清楚要如何設計討論介面、下引導語、抓介入的程度和回應的時機等等;兩天半的工作坊 中,透過和夥伴彼此協助、配合,我實際練習營造氛圍、運用不同的介面和引導方式,也看見和夥伴風格的差異、 追求的目標有些不同;最後的大檢討、課堂上的打散分享、反思表單都讓我釐清工作坊中自己的每個行動和背後欲 達到的⺫的、遇到困境時卡住的原因與可以突破的方法、正面的情境和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等等。

進入到二踢,由於大家已經有了一踢的經驗、經過專案的實作和課堂上有關設計思考方法的學習,我們開始設定自我的成長目標,從工作坊前的與夥伴聊聊、兩天半的磨合溝通和新嘗試、結束後的課堂反思與表單中,我發 現我能夠描述自己的進步、改變以及可以更好之處,前者例如減少直接提供意見而是把討論還給學員、應用不同的 介面來收斂等等,後者則包括期待自己能想到創新的發散想法介面、將CD0寫完整以避免引導語的冗長或不明確。 總之,兩次的工作坊因為教練們的程度不一樣,老教們也隨之有相應的設計,在工作坊前、中、後為我們創造學習 點的同時提供機會讓我們自己找學習點;除了引導技巧教學和交流外,也讓大家自行選擇負責的lecture,驗簡報 時鼓勵我們加入自己對概念的理解與詮釋、用自己的例子說明。

工作坊是一個被安排與設計好的場域,要如何將自身在引導力和內省力上的收穫帶到其他場域使用,是我很 認真思考甚至實踐的;而紀錄這些的媒介主要是反思週記,覺得有個空間寫下我如何在生活或其他課上用設計思考、 把key learning帶到教練課以外的地方很珍貴且重要,觀察、回應彼此的紀錄也很有趣。至於思考與實踐的內容包 含這學期在公民課擔任助教,帶組時我學著做一個不旁觀的旁觀者,僅給出介面或大方向,讓小組去摸索、試錯; 上課時我試圖濃縮lecture的精華,讓同學知道同理時應注意的心態與方式、定義問題時如何找出深層需求等等。 還有在系上的兩個小組報告中,我主動開了miro讓大家就蒐集到的資訊推測原因和需求、就定義出的痛點發想後續 行動方案,結果都確實有助於報告的推進。生活中我也銘記著以人為本的價值,在關係裡用心的同理並深入看見他 人沒有言說的需要。這些事是我在學期初做不到、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很開心且驕傲我有把工作坊的所學深刻 吸收,也真的努力應用在其他領域。

回到刀子的比喻,一把好的刀子需要經過多次雕磨、試煉,慢慢修成合用的;而工作坊是安心失敗的環境,容許跌倒再站起來,很謝謝夥伴和老教們,讓我一次次地切蛋糕、分蛋糕,和大家一起挫折再一起重整,能來到這裡一起接受挑戰、一起努力克服真的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

賴O靖

社工三

授課教師及助教

陳怡伃

授課教師

D-School 創新教育中心主任
臺大社工系副教授

陳懷萱

授課教師

D-School 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蔡文傑

授課教師

D-School 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歐陽融

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