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D-Day|期末成果展|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DS5210

設計你的人生1T&2T

Introduction to Designing Your Life

設計人生,是一套奠基在設計思考架構上,用以人為本的思維角度出發,將「自己」作為「使用者」與 「設計師」來規劃自己人生的一套方法。

【將設計人生應用在大學規劃-1T班】

你曾想過大學對你的意義嗎?還是你只是自然的跟著大家的選擇,高中畢業後就該進入大學,卻不曾想過在大學中你想獲得什麼?你是否只在過「該過的人生」卻沒有開始過你「想過的人生」?

在過去的設計人生課程中,我們發現大一新生的需求與大二以上的學員不同,因此決定為了大一同學開設完整的16週三學分課程。

剛進入大學的你,或許有很多想達成的目標,卻不知道該如何更有效率的規劃你的大學生活。在大學生活中,你將獲得更多的自由去探索你的未來,但更多的可能卻也代表更多的未知,對於未知的不安帶給我們的除了興奮外可能還有一點焦慮。

【課程設計】

設計人生的課程中,我們將設計思考做為將想法與行動連結的基礎架構,能和同伴 ( Partner )、導師 ( Mentor ) 、引導者 ( Facilitator ) 安全交流的場域之內,讓參與者透過「探索」、「反思」和「行動」來解決問題與探索方向。

本學期設計你的人生大一班,將更著重在「行動」上。

透過進行不同形式行動體驗,收集在過程中所經歷的感受與體會,進一步釐清自己不同面向的價值觀,並藉此發想未來大學生活中的不同可能性。

有了對大學生活的概念後,我們也會花時間進一步思考,對於人生的想像與追求,並在課程的最後討論與分享我們可以如何再次透過不同行動組合,一步步修整自己的未來規劃。

【關於設計人生-2T班】
你是否不喜歡自己的科系,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或許你想要做新的嘗試,卻又覺得自己被現實綁住。你是否只在過「該過的人生」卻沒有開始過你「想過的人生」?
在過去的課程中,許多學生反映自己面臨對於人生感到焦慮與迷惘,或即使富有想法,卻因為各種內外在限制,在還未踏出行動前就止步。本課程將以設計思考方法,與學員一同探索與定義人生方向,試著發想與創造新的人生選擇。

【課程設計】
設計人生的課程中,我們將設計思考做為將想法與行動連結的基礎架構,能和同伴 ( Partner )、導師 ( Mentor ) 、引導者 ( Facilitator ) 安全交流的場域之內,讓參與者透過「探索」、「反思」和「行動」來解決問題與探索方向。

在本門課程中,我們將帶著大家應用設計思考的流程去思考並規劃未來生活
1. 同理自己
2. 定義屬於你的需求
3. 發想未來生活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
4. 制定低成本的原型
5. 測試並快速驗證你的想法

我們將一同探詢真正與個人經驗深刻連結的信念與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人在一生中能夠持續發揮影響力與追求夢想的原因;同時,我們也會提供能幫助學員將自己作為使用者,依舊持續追求理想的生活、深刻體會其中過程,迭代校正自己前進方向的工具,在離開課程後,也能在接下來的人生道路上,持續使用這些工具迭代自己的人生,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想要,且對自己有意義的生活。

課程成果

課程照片

修課心得

最初,參加設計你的人生的原動力是因為一個人不知道要如何寫「奧德賽計畫」,於是就來了。一直到真正寫出AB版的奧德賽計畫後,我發現自己對這堂課的熱愛,遠超過我原本的想像。

寫完每次作業之後,都有種又更認識自己的感覺,而完成奧德賽計畫,不只更認識自己,更讓我在寫完後意猶未盡,就像是前段時間的課程積累,讓我們走到奧德賽計畫時,是擁有對自己完備且充足的了解。更進一步來說,就像FACI提到,奧德賽計畫並不是要我們在現階段就定調未來的人生,它所承載的並非那般龐大的重量,反之,奧德賽計畫是讓現在的你,坐下來花 30 分鐘到 1 小時的時間,去擬出一版「可能未來」,在過程中,你可能會因為要規劃 3-5 年後的人生,因迷茫而感到痛苦;又或者再寫下 1-2 年未來時感到沉重。可是隨著不斷說服自己去寫,會看見原來自己其實是「這樣想」的,甚至寫著寫著,你會發現未來也沒那麼可怕,反倒充滿勃勃生機,而這些生機全部都會是由現在的你,逐漸走向的可能性。

於是,你會發現自己不再那樣容易緊張、害怕、不安或迷茫,因為你會開始知道,自己已然擁有規劃出無數條人生可能的能力。

劉同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在所有課程中,我覺得收穫最多的是「好時光日誌」,在執行好時光日誌的那段時間,恰巧是我壓力最大、情緒最糟糕的時候,似乎是大一到大二身分的轉變,我施加了許多負擔在自己身上。不習慣自我覺察或記錄心情,是因為擔心自己會陷入負面情緒,影響課業或工作效率,但即便假裝無事發生,生活也沒有變得順利。

直到開始書寫好時光日誌,強迫自己紀錄,連細枝末節的小心思,都會因為要不要寫入作業而被察覺,雖然印象最深刻的時光都是由負面情緒主導,但不妨礙過程中總會窺見的小美好,這是支持我繼續好好生活的動力。

比較意外的是,我並沒有因為深究負面情緒而耽溺於其中,反而因為看得透徹、誠實面對自己,而感到心情平靜,也意識到自己容易被什麼事物左右情緒,進而調整自己的想法。而透過書寫的方式,偶爾也會寫出煞有其理的內容,可以作為自己生活的指南,其實還挺有趣的!

洪同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過去、現在、未來,一個一個套疊成從今以後的自己。

起初在繪製過往時感到有些困雞,感愧著幾來的自己,靜下心來,回顧是怎樣的種種構成現在的我,變化中的歷史, 找不到適合的切面,那樣切下去造成的單一性,使我遲遲無法下筆。

暫時先放棄,前往現在的我,這次有比較多觀察了,一點一滴繪製的同時,憶起最近發生的事,想像著是怎麼樣的我會做出那些事,畫上去的同時也承認我就是那樣的人、不批評、不打斷、保持好奇心。

在安靜的給自己一段時間剖析內心後,我感覺自己對自己的掌握度更高了,有能開姶聽見內心聲音之感,也能感受到更多自己的情緒與反應可能是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了,如同先前瑜珈與正念的課程,當意識的焦點轉到自己上時,好像能更好的與身心為伍。

那時的自己更敏銳了,能好好聽見自己,能好好表達。

陳同學

地理系

課程中最有收穫的工具是心情覺察。以前我很少關注自己的狀態,像是做什麼會快樂、做什麼會不快樂,很難通過改變生活來幫助自己活得更開心。開始觀察自己後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各種正面的、負面的感覺大量襲來,以前的逃避和拖延似乎都找到了答案。不過由於對於改變的手段和方法還不夠熟悉,所以常常陷入憂鬱,自責自己怎麼都不改變。看見其他同學的認真及努力,就更為難過、力不從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上週直覺職掘的創辦人小賴的分享,探討在團隊中選擇當領導者與協作者的過程。小賴透過大量的時間投入及「自我覺察」,發現比起長久以來擔任的協作者,領導者的位置讓他更為舒適及自在。所以即使擔任領導者有些自己不喜歡的部分,他也更願意承擔及克服角色的困難。

我以前總以為快樂需要依賴他人、依賴朋友、依賴情人。從現在開始學著自我覺察後做些改變,更愛自己。雖然現在還沒有看到外顯的成長,還是謝謝設計人生帶我看見自己。

李同學

農業化學系

很喜歡<奧德賽計畫>給我一個回顧過往的契機,透過寫下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回首自己努力走過的歷程並串連之,找到「構成現在的我」的生命脈絡,我活過的足跡彷彿躍然紙上。看見「是什麼造就現在的自己」,感覺好好。

同時為了精確找出重要事件發生當下的時間點等,翻閱日記本行事曆,發覺很多現在早已遺忘的時刻,對當下的我而言竟是很重要的事、很難過的關卡。太多與腦中記憶不相符的時刻,這才明白,原來頭腦的記憶都是片面且帶有選擇性的,「記憶中曾經」常是某個微小片段經過不斷回想後的無預警放大,幾分幾秒的光陰便足以佔據那段時間大部分的記憶。太震驚了。

這也是促使現在的我想更好的保存,現在的絲毫想法,之重要契機。老師第一堂課說:「人生是無法被設計的。」但路可以被找到,我好像就快找到了。

謝同學

藥學系

觀照生活與自我價值的一致性
學期初,朱士維老師在某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召喚大家到草地上,欣賞校園風景。即使是每日必經的路線,我們也未必會留心周遭環境,甚至連那日的陽光與濕氣,也未會進入意識的感知範圍。我是個喜歡觀察光線、感受濕度與氣味的人,卻在老師詢問我們「花在哪裹」的時候,才驚覺我並未抬起頭仰望樹梢。

察覺價值與生活落實的差異
也是那日,我發現大一的同學們作息已經向深夜前進,所以我努力守住自己的作息底線:午夜十二點。我一直以為自己喜歡光影與景物、長年茹素也較注重健康,但是這些價值似乎並未完全融入在自己的生活中,我會在忙碌時疏於關心外界環境,甚至逐漸將熬夜視為常態、飲食營養不均視作認真勤勉的犧牲象徵。甚至,我對於關注的議題,也會在面臨期中連環炸彈時,被自己以成績為重的理由,暫時放棄,心中又不甘於自己的決定。

追求一致性所做出的改變
老師在大哉問的回應時提到「沒有什麼事情是真正沒辦法去做的」,一切的選擇皆是出自我們的價值判定,而我們可以藉由反思來發覺這些不具有「一致性」的行為。從課程的二選一、小組討論、自我覺察和Find your knot 相互交流、探索之中,也讓我們對自我堅持的價值更具有敏感度;後期的奥德賽計畫,不斷讓自我反思,計畫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我很高興自己聽完老師的這席話後,在期中前一日選擇參加半個期待己久的議題論壇,再回家準備考試,期許往後也能更加堅守在自己的價值之上。

李同學

心理系

授課教師及助教

黃書緯

授課教師

D-School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江尚霖

課程助教

何震瑋

課程助教

簡敬人

1T 課程負責人

林伯衡

2T 課程負責人

蕭宇翔

課程助教

周宇心

課程助教

程意棠

課程助教

張詠晰

課程助教

陳孟竹

課程助教

陳冠云

課程助教

邱子恬

課程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