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5311
Social Design Engineering
身處21世紀這個社會環境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已然發現各種層次的問題無法僅透過單一學科領域便獲得解決。本課程基於對跨域合作創新之研究,在D-School原有的「設計思考」基礎上,再導入「未來思考」、「跨域溝通與團隊合作」與「參與式設計」的關鍵能力培養,以激發學習過程中的跨域創新。
本課程透過一學期的時間,教授及實作體驗跨領域合作創新之工作方法,並以真實社區環境中正在發生的社會議題做為社會設計方案主題,藉由跨領域團隊合作、未來思考及參與式設計方法,共同操作實際的社會-空間-時間議題解決方案,透過對議題的同理、瞭解與具體的解決方案發想、操作及測試,引領學生跳脫制式線性思考,增進以多樣性觀點切入議題的能力,並在跨域合作的環境中,有效地發揮創意思考。
本課程採問題/專題導向式學習,由三位不同領域的老師共同授課。社區(今年設定為校園)充滿各種議題(今年的設定為校園永續發展),行動可以從多面向切入,創新需要不同思考觀點的撞擊,在跨域團隊合作中因而能夠結識各種異質的夥伴,歡迎臺灣大學聯盟各系所的學生選修!
【本學期設定議題說明】
面臨地球環境的變化與發展課題,全球指標性的大學相繼起而投身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行動之列,臺大也於今年發表首份大學社會責任(USR)報告書(https://csr.cw.com.tw/article/41513),並宣布之後將會定時發布,檢視臺大在聯合國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17個目標上的各項作為(https://oir.ntu.edu.tw/ntusdg/)。
聯合國本身在推動SDGs的行動中,為了能夠致力於高等教育系統的學生教育,聯合國永續發展行動網(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簡稱SDSN)特別針對青年學生提出了SDG學生計畫(SDG Student Program,https://www.sdgstudent.org/),目標主要分為兩個向度:(1) 大學的轉變:將大學變成學習與參與SDGs的匯集點;(2) 社區的轉變:讓學生成為致力解決在地問題的驅動力。在行動上,則是採用「學習」、「參與」、「行動」的簡單概念,讓大學成員能容易的加入推廣與實踐SDGs的行列,並運用如「大學永續發展行動手冊」來提出一些可行的步驟與行動示範。由於大學機構參與SDGs的行動,並沒有一個所謂「正確」的做法,而是透過階段性的引導,對應SDGs到既有的制度與活動等方式,示範出如何將SDGs實際運用在大學常見的教學、研究、社經角色與公共議題參與的現存活動與影響力上,並且對於深化SDGs的發展上,也能夠進行回饋與相互加值。因此,本課程希望同學們所組成的跨領域修課團隊,能透過「未來思考」看見臺灣大學聯盟各校園永續發展的可欲未來,再結合「設計思考」與「參與式設計方法」來設計創新可行的校園SDGs行動方案,並測試其實踐性。
– Team Up A Little (TUL) 稍微湊個隊 –
– Re++ –
期望藉由重新定義樹的意象,透過樹來搭建人類與生態的共存空間。
– 山山來遲 –
– 什麼?What? –
本學期課程聚焦於SDGs永續發展目標,引入未來學的思考工具,幫助我們建構對於永續未來的想像。在發想提案之初,我們透過資料搜集及頻繁的討論,了解並釐清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內涵。
在認識SDGs各項永續發展目標後,我們決定將主題定為「永續生態」,並將提案核心聚焦於「校園生態區」的建構。接著,藉由台大2019、2020 USR報告,了解校園在永續議題上做出的貢獻及現況,從中了解提案可能的著力點。
在使用未來學的工具時,很重要的一步是透過「回顧過去」來展望未來。因此,我們將國內永續議題相關的事件整理成時間軸,透過梳理過去三倍時長的社會發展,更有方向、更有脈絡地構築對於未來一段時間的想像。
在完成時間軸後,我們藉由時光稜此一工具,從科技、經濟、政治、社會、環境、教育、價值等面向切入,更細緻的理解社會脈動。我們知道、並且堅信,價值的改變是最緩慢、卻最具影響力的;因此在構築未來思考時,我們也由價值出發,在定位提案期待建構的未來圖像後,補足其他面向所需的資源。
藉由CLA及未來輪等兩個工具,團隊對提案做了更多補充及細緻的說明,透過更全面而生動的描述,期待向社會推廣我們的理念,發揮團隊的影響力。
創新社會設計工程這堂課以校園的永續發展議題為核心的架構,老師引導我們認識校園發展的脈絡,並輔以不同的未來學思考工具,像是未來輪、時光稜、浮現議題等等讓我們發想對於未來永續校園的想像,並規畫出完整的提案構想以達成我們的願景。除了未來學之外,團隊合作也是這堂課的收穫之一,團隊間在一次次討論中培養默契,互相激盪彼此的想法相當有趣
Re-tree
以一整個學期的時間來提案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別於很多課程要在一學期完成一個有模有樣、甚至行動無數的專案——提案只佔其中的不到一個月,常常是權宜之下的方案、又或只是某個人構思已久的想法,其他人一同加入,創新社會設計工程的課堂就顯得別具意義。搭配未來學思考,我們得以從過去遊走到未來,在每個細緻而深入的討論間梳理自己的想法、與組員激盪、再共融。雖然極為耗時、費力,這堂課帶我更上以往思考和討論的層次,學會放任思緒就這樣流動下去,直到某個點,所有的東西終會匯流成一個真的可行、卻又創新的強大行動方案。
山山來遲
在這學期的創新社會設計工程的課程裡,以回應SDGS之永續發展目標,提出能落實於校園內的行動方案,學習運用各種工具在團隊中進行思考與討論,如時間軸、未來輪、伏現議題等,對我來說都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透過這些方式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面向去切入問題。此外,也因為團隊夥伴們來自不同的科系背景,能夠讓彼此激發出更多的想法,創造出更豐富的內容,是有許多收穫的一門課。
什麼?What?
上這堂課以前,很期待強調跨域溝通以及融合未來學思考的上課體驗,而這學期下來滿足了期待,更突破思維框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老師們引入設計思考等工具幫助我們發想,也提供未來學思維,讓我們想像往後的社會環境,對於從未接觸過未來學的我們來說,就像打開了另一扇窗,看到更廣闊無邊的世界。
互相支持的團隊氛圍是我投入課程的原動力,感謝我們的組長總是為團隊盡心盡力,大家為了報告挑燈夜戰地討論是很難忘的回憶,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向著共同目標前進,是最難能可貴的禮物!上了這堂課之後,才了解跨領域溝通是很重要的技能,思考碰撞的過程中我們看見彼此腦海中的想像。謝謝組員、班上的每一位同學以及老師,讓這門課可以順利畫下句點!
陶O宇
外文三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師範大學 社教四
D-School 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