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5108
Social Design: An Introduction
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迫使我們改變原有生活模式。有別於其他傳染病,COVID19幾乎癱瘓了大部分國家原先建構的防疫及醫療系統,也挑戰了工業社會一直以來所依賴的中心化設計、生產及物流模式。卻也是這波危機,讓開源概念、公民參與及共作空間所構成的分散式生產體系,在這一連串社會系統失能狀態中獲得了表現的機會。是的,不要浪費危機。因為危機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正可以讓我們反省系統失靈的原因,而解決危機的過程更可以成為社會參與的重要切入點。
所以,如果說是2015年的「台北設計城市展」將「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炒得風風火火,讓「人民力量」、「設計改變社會」這些口號方興未艾,這波疫情正提醒我們把對社會設計的注意力從設計展移到街道上,從街區在疫情中的危機、改造與再設計中,重新思考社會設計的可能與限制。
本課程將以「雜誌」出發,以大稻埕街區為田野。透過編輯一本雜誌將學生觀察,並認為值得介紹、反思、關注的街區議題傳遞給讀者。在翻閱雜誌的過程中,感受街區的方方面面。
– 組員 –
沈O晴、章O碩、葉O妏、詹O亞
– 組員 –
廖O晴、歐O融、汪O萱、温O如
– 組員 –
劉O笛、洪O瑜、謝O伊、陳O璇、黃O瑜
– 組員 –
林O怡、莊O亦、蔡O瑜、邱O辰
– 組員 –
李O芳、陳O彤、黃O瑋、黃O凱
地味手帖編輯經驗分享
裏路文化有限公司
分享如何編輯一個接近mook(雜誌書)的地方刊物。《地味手帖》是一個介紹在地人事物的刊物,主編董淨瑋從分享何時開始對「地方」開始有興趣,到如何界定「地方」一直講到,作為一個刊物製作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會有約訪的環節,這個環節可能會牽涉到什麼地方政治跟立場的危險。
大稻埕街區導覽
探照文化實驗室
在李明璁老師的帶領下,帶著同學從迪化街的北街走到南街。沿路觀察商店、建築形式,聆聽老師的導覽,講述關於歷史、情感、權力、新舊融合以及街區生活文化的故事。透過這樣的實際走訪以及親眼所見,讓同學能夠將上述這些地方知識與實際空間和生活場域結合,進而反思這些設計物與實際環境、人、文化的關聯。
在大學畢業製作的時候,也曾經經歷過發現問題、了解問題到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而相較於設計系的觀察角度,這堂課提供了很多社會學的視角,從不同切角引導我們去思考實際存在的社會問題,也提供了幾種不同的、可參與進問題的設計形式。
我很喜歡這堂課與老師、同學互動的環節。不同背景的同學,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觀察角度,能幫助彼此更全面地思考問題,開拓彼此看待問題的眼界;而不同領域的專長,則讓大家能截長補短,互相完成不同範疇的工作,讓成品在各方面都更臻完美;聆聽別組對於同一個問題的討論結果、接收來自各組同學的回饋,好像同時經歷了另外四組的討論過程、也獲得了更多寶貴的改進建議。
出版與雜誌是我進入研究所以前相對熟悉的領域,在大學的時期也很著迷於紙本出版物的世界。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常常感受到老師在安排練習內容上的用心,老師的引導對於初學者來說是十分有幫助的,也能切入編輯工作的核心。而藉由這堂課的課程,讓我重新回顧了過去在出版社中參與雜誌編輯的經歷。對當時的自己來說,雜誌編輯是一個兵荒馬亂又充滿挫折的歷程,但經過了這堂課的思考,也讓我省思了當初那些事務性工作背後的意義,也了解那些厲害的主編同事們,是基於怎麼樣的思考,才能企劃出讓人心動的雜誌企劃。
回想自己在創作與工作中對自己的不足,這堂課的內容似乎為我指引了一條路。對於世界的認 知、社會的認識,或許在這個年紀都還尚淺,所以過去總只能做出僅具表面形式的作品。但透過學 習用學者專家提出的理論來建立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理解(甚至有一天能夠有自己的洞察),我們 可以挖掘出一些現實的著力點,而作品的意義就在其中發生了。
林O怡
師大設計碩一
本來以為這堂課會著重在社會學的理論與概念上,但令人驚喜的是,老師在課堂中介紹了許多關於設計的知識,無論是設計的歷史、設計的過程,或是責任設計、參與設計與推測設計這三項與社會有所關聯的設計領域。
透過這堂課程,我更加深理解理解「設計」和「社會學」之間的關聯性──設計可以為改善社會議題而設計,且人人都能夠成為設計師,透過設計來改變社會、透過設計來反思社會。
在修這堂課前,我本來對於「雜誌」的印象還停留在美髮廳或是咖啡廳中角落擺放著的那幾本主流雜誌,或是路上穿著橘色背心的販賣員所販賣的大誌雜誌。透過社會設計導論,我認識到更多不同領域的雜誌,以及關於雜誌與雜誌編輯的知識,也了解到雜誌具有可以改變社會的力量。
我們在學期內去了數次大稻埕,去理解在大稻埕背後的社會議題。我們穿梭在這個融合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的歷史街區,觀察擺放在各個角落的物件,體驗整個文化交融的環境氛圍,與當地的商家、當地的人們進行更深度的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
在學期末,我們要做出一份雜誌,來解決我們在大稻埕所看到的問題。我們必須思考該放哪些內容、該如何撰寫、該如何排版、該如何印刷、該放在哪裡、該搭配什麼東西以吸引人等,來讓我們的雜誌被看見、被閱讀,以達到逐漸改變社會的效果。
在聽別組同學的分享後,我發現我們許多人都關注大稻埕之中「人與人的聯繫」。以往我一直都認為雜誌只是被動地傳達資訊給讀者,「透過雜誌當作連結人與人的平台」,讓我感到非常新鮮與不可思議。
在這堂課中,能夠和不同科系背景的同學們分組討論,在討論、分享的過程當中學習到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與觀點。大家一起交流,互相合作,在最後總是能激發出許多創意的想法與點子。
最後,想要謝謝老師這一學期的指導,以及同學們在這一學期彼此的合作與分享,在社會設計導論中學習到許多知識!
陳O彤
社會二
當初希望修習社會設計得起心動念,很簡單地只希望學習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過去學習 UX 與設計思考的過程中皆以人為中心進行設計,希望解決站在我們面前這一群人的問題;但而後開始接觸到友善設計、責任設計等不同的思考面向,解決問題所考量標的從個人的需求、到一個群體的限制、甚至延伸探討解決方法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其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出自《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書中所談到的,難道用盡同理心以使用者為中心設計就是友善設計嗎?演算法很友善地讓我們在網路上只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事物,一個看似友善且符合我們的需求,實則創造了一個連我們的喜好都被演算法限定的井底世界。也讓我更想要去了解如何以其他的思考面向來看待問題。
經過課程的體驗,我發現社會設計不一定是在解決問題,如同課堂中大家在期末提案中闡述的概念,都不一定是一個明確的「問題」,而是仔細審視人、物、境三者之間的關係後,試著用設計方法加強、改變、甚至斷開某些連接;亦如課堂中所提到的推測設計,討論那些現在尚不存在的連結;如參與設計,強化目標群體與設計師的連結;如責任設計,思考一個改變背後所牽動的其他連結,其實都不見得是在解決問題本身,但都是為了更美好與更有意義的社會而設計。課程中的大稻埕參訪讓我更加感受到,原來一個舊城區中的歷史人文、街區造景與商業模式可以有如此強烈的連結。透過設計讓更多人開始理解並思考社會中事物彼此之間的關聯,從而自根本改變社會而不只是釜底抽薪地解決一小群人的問題。
我覺得,在這當中不是只要擁有過人的同理心能不斷挖深問題,或腦中有許多商業框架就能辦到的事情。勢必要對於所研究的事物要有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從未理解過社會學方法論、系統思考等相關的學說,但這一堂課之後讓我想對這一領域更加地了解,擴充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同時,這些學習也能讓我對日常生活的事物有更深入的觀察與體悟
邱O辰
經濟四
D-School 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