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D-Day|期末成果展|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Med1002 

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

Period: Theory, Thoughts and Actions 

月經,一個跨越物種存在的古老生理現象。你聽過它、你經歷過它、你想迴避它、你甚至厭惡它。月經的背後,包含著更多你所知道與不知道的面向,牽動了人類的生存、發展、與進步。本課程重點包括由不同角度解釋或探討女性生殖週期現象與社會文化,為一個牽涉到性別平權,社會(科學教育),法律以及與經濟發展的議題。本課程一個學期共二學分,每週上課二小時,藉由 16 週循序漸進的課程安排及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及業界人士,帶領修課同學由生物、醫學、人文及社會的面相了解月經。

課程成果

第一組 月經戲劇
Period in Drama

月經戲劇

第二組 臺灣的月經行動
Period Actions in Taiwan

臺灣的月經行動

第三組 月經亂了--月經疾病與影響
Menstrual Disorders and Impact

月經亂了--
月經疾病與影響

第四組 月經是甚麼
What is Menstruation

月經是甚麼?

第五組 月經週期與生理時鐘
Menstrual Cycle and Biological Clock

第六組 烏干達的月經行動
Period Actions in Uganda

第七組 生理用品產業與經濟生態
Industry and Ecosystem of Menstrual products

第八組 月經貧窮
Period poverty

第九組 月經用品
Menstrual Products

第十組 月經汙名化
Period Shaming

月經行動藝術

設計者與老師以服裝設計與展演的形式體現月經課程想傳達的理念,透過服裝結合月經意象,將月經的刻板印象與正確認知具象化,並給予觀者互動交流的平台。

服裝分為三個部分:【撕與拆】撕下裙擺上的對於月經的負向刻板印象、【轉與拆】子宮意象的扭蛋,獲得正向正確的知識、【書寫與賦權】以書寫的方式賦予月經正向的意涵。

 

設計者:盧湘瑩 戲劇四

課程側記

為什麼我們不敢談論月經? 從女性生理用品的故事了解月經文化的演變

在便利商店購買生理用品時,店員總是會「貼心」的為你將產品放入紙袋,避免你走出店門口面臨令人尷尬的目光;在學校裡,女孩子總要偷偷摸摸的把衛生棉放進口袋,生怕被別人看見。這些避諱的態度與行為值得我們去反思,為什麼我們會害怕討論月經?月經背後到底有甚麼樣的秘密?

打開同理,「他」是這樣思考月經議題的嗎?

相較於過去民風未開、趨於保守的時代,現代人由於知識訊息快速、大量地傳遞,越來越願意正視、談論月經議題。然而,這樣的論述並不代表飽受月經影響生活品質與生活狀態者正等比例地減少,當我們過分樂觀解釋時,很有可能會陷入同溫層思考的窠臼,而忽略了許多不同價值觀、社會環境與文化脈絡者們看待月經議題的觀點。因此在3月底的課堂上,主授月經課的黃韻如老師與小紅帽的林薇老師等人設計「世界咖啡館」的環節,讓同學們透過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來看待月經議題,開啟同學們更全面多元的認知與同理。而具體來說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募集生理用品,捐贈給烏克蘭]行動

黃韻如老師關心烏克蘭女性的衛生需求議題,帶領同學一起響應外交部發起的人道捐贈物資行動,於3/8當週在台灣大學校總區募集女性衛生用品,不僅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更以身作則展示本課程的核心價值,不僅傳授月經相關的知識與理論,更重要的是付出「行動」,完整體現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臺大精神。
 

修課心得

其實身為一個男性(我只有一個哥哥),從小到大都沒什麼機會正視且直接學到月經相關的知識,而透過這門課,我學到的不僅僅是從醫學的角度了解月經會對女性產生身心靈影響,也學到了許多道德、傳統信仰、社會議題以及許許多多連帶的背景知識和議題,讓我了解到,月經背後的意義遠遠大於女性的生理期,而是需要從許多不同層面的觀點去探討,而這門課就真的是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理解,上課的方式也不僅僅是單調的傳統上課,而是每週都有新穎的模式,例如團體討論、請講師、看相關電影等等,而透過這堂課,著實的讓我對女性產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之後在生活中,也會默默地做出這門課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和理念,由生活中小小的細節為月經平等的理念付出,如同我上述為女朋友購買衛生棉的行為,我甚至有和身邊的男性朋友說這件事,也很鼓勵他們有天也能為女朋友的月經平等而努力,即使是買生理用品這小小的舉動開始。很感謝各位老師、講師以及各位辛苦的助教,這是一門很特別的課,改變了我不少,而我也會永生難忘!!!

I think I do learn a lot from the course. Besides,  it makes us get much 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iod. Also, after taking this course, I initiated keeping abreast of the social issues regarding the period poverty. As a male, it never mattered a lot for me until having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of that. Gradually, I will put myself into the female’s shoes in that I am capable of sympathizing with them with more empathy. Needless to say, there is considerable knowledge that I seldom focused on given to me in this course. It is absolutely an informative and helpful course for us in this diverse society.

Before I took this class, what I know about period is only based on my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biological knowledge I learned during high school.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chance to get to learn more about periods, which are deeply involved in a female's life, in different concepts and learn topics or issues about it. It is sad to know tha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period poverty, period stigma and period inequity from the sharings. And it is especially shocking and sad to know that these problems also exist in Taiwan. However, the actions that the lecturer Vivi and her team and lecturer Elle take are really inspiring. In my opinion, this course not only shared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period, but also motivated people to take action to try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and make changes. And again, I believe that building up correct cogination about period instead of avoiding talking about it is the most necessary way to eliminate all misunderstoods, and I think this course reaches the goal indeed.

這堂課提供了和同學探討月經的機會,是平常沒有的。這堂課雖然全程以英文進行,提升了學習的難度,但是各個講師、助教用心備課,讓整堂課程內容都非常豐富,首先由生理層面上讓同學們認識月經,了解所有生物的「生理期」,接著後續的課程以社會層面來介紹女性因為月經所遭受的歧視、不公,儘管自己很幸運的沒有遇到或看見那些事情,但這些因為月經而造成的不平等卻確實存在。此外這堂課到後半段也陸陸續續告訴我們,該如何為了這些議題行動。這堂課從生理、社會、經濟、文學戲劇等方面,讓我認識月經的大小事,帶領我從客觀的角度認識月經、思考月經帶來的社會問題、並且行動,儘管這只是台大第二次的月經來潮,但他已經讓將近200多位學生、不分男女,加入這場思潮,相信那些因為月經而產生的不公平待遇與困境,會在我們這一代有所不同!

授課教師及助教

黃韻如

主授教師

D-School 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大學PLUS計畫協同主持人
臺大醫學系專任教授

張聖琳

共授教師

D-School 副院長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教授
生物多樣性碩士國際學位學程教授

詹魁元

共授教師

臺大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臺大副教務長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蔡沛學

共授教師

臺大獸醫系副教授

謝筱玫

共授教師

大學PLUS計畫主持人
臺大戲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俐璇

助教

臺大中文系

高敏芝

助教

臺大醫療與工程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