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D-Day|期末成果展|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DS5219

儀式、場景與設計

Ritual, Scenario and Design 

課程以宜蘭東岳部落為移動式學習的場域,透過儀式中介的視角、體驗的實作、場景脈絡的分析討論與拆解,到創造發展體驗互動的參與,帶領學生關注、並學習扮演小旅行體驗設計過程中的「轉譯者」。課堂上除了結合理論與案例的討論,探討儀式、場景與設計的交互作用以及多元意涵;更重要的是,藉由課堂講座、工作坊與場域參訪等活動,能創造學生與地方社區的連結及對話,以探索宜蘭東岳部落作為不同背景人群相遇∕協作∕共生的maker space,其地方生活與展示學習空間所涉及的物質文化生態系統、集體記憶與社群認同,如何可能藉由體驗設計來發展融合地方不同世代與文化價值觀的永續旅遊。

小旅行體驗設計共學工作營

3/25-3/26這兩天將帶同學們走出教室,踏入東澳,來場小旅行!

當「小旅行」成為地方與外界建立關係的途徑,小旅行的體驗設計將面臨什麼挑戰?

為期兩天一夜的移地學習,同學們將以體驗/中介 的雙重視角,為地方設計全新小旅行方案,創造「打開地方」新方式。同學們將透過場域,體驗泰雅族狩獵文化、當地特有村運(各村聯合運動會)及 走訪山海等多元活動,探索宜蘭生活展示空間,分析場域之於旅行文化的脈絡,而後總結使用者經驗(體驗視角)及客觀評估活動全貌(中介視角),提出小旅行新設計!

【活動側記】

旅行的意義──儀式、文化、體驗帶來新設計

由陳懷萱老師開設的「儀式、場景與設計」課程,首度移師到東澳部落,特別聚焦在部落發展與經營永續旅遊的相關議題,希望以「儀式中介」的視角,與同學一起探索宜蘭東澳文化脈絡,除了創造地方連結與對話契機外,也讓學生運用體驗設計的方法學,發掘並整合當地觀光資源並嘗試提出新的旅遊概念。

本次參訪以宜蘭東澳為教學場域,進行為期兩天一夜的地方小旅行體驗設計共學工作營,過程中也邀請一起發展這堂課的業師,島內散步的魏兆廷老師,以小旅行從業的視角導入專家實務經驗,期待透過體驗與學習並行的模式,讓同學們更瞭解如何扮演小旅行體驗設計過程中的「轉譯者」角色。

課程成果

第一組

在山海之間,打開未來的N種方式​

生科二 徐若瑄

師大人發四 吳亭芸

心理五 林昱安

數學五 黃翔薇

第二組

寶藏疑雲​

地理五 盧淨婕

生傳二 黃韻文

心理碩一 蔣秉軒

南強高工 陳靖舜

第三組

解暈船情​

社會四 洪琪晏

物治二 徐柏軒

外文四 陳君雅

南強高工 于又安

北教大教育五 劉書宇

第四組

Challenge in the tribe​

中文五 林姵岑

生傳四 陳楓樺

心理四 廖家詮

師大科技四 曾逸萱

修課心得

在去宜蘭東澳的場域觀察中,我們面對的是幾乎完全陌生的一群原住民,過往與人交際與交流的方式、習慣的話題、有興趣的喜好、甚至語言等都可能完全不一樣,在這樣的文化像懷萱老師在事前做了很多準備讓我們能在進入場域時不至於過度緊張。包含課堂中關於東岳部落的知識內容、還有上述說到的討論與回饋訓練、同時老師也在進入場域前給了我們一項事前去宜蘭東澳南澳實地走訪的小作業;這些事前訓練都讓我在臨場下有更好的認識且更有開放的心投入其中。我想也是因為這樣子的幫助,我在宜蘭東岳部落的體驗只能用「沒辦法更好」來形容,我與幾位夥伴第二天後半住在當地原住民的家與他們喝酒吃飯烤肉聊天,更興奮的是這個連結還一起帶到了離開場域之後。

  最遺憾的一點大概是疫情的突然加劇,原先訂好回訪的計畫無法實行,當地人也與我聯絡說先暫時不要來以保護自身安全。可惜沒辦法在感動依存時回訪當地人,但我相信我未來一定會再去找他們玩!這是這堂課帶給我很大的收穫,也是懷萱老師一直不斷強調的「學習必須靠身體去感受」。

蔣O軒

心理碩一

當初在最後⼀場實體D-DAY看到儀式、場景與設計的期末展覽,很快就被這堂課吸引,原本想像中的會是「玩中學」的感覺,不過實際參與課堂之後發現「學」的成分⾮常多。前半部分的課堂⼤多為理論的講解,儀式與儀式設計的內容看似簡單,背後卻藏有很深奧的理論基礎,很多東西都⽐想像中要抽象,常在理解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不過⼤多時候可透過跑桌及⽼師講解讓我茅塞頓開。

這堂課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實際到東岳部落參訪的那兩天,我是到了部落的當下才發現原來⾃⼰去南澳時就已經⾛訪過部落了,不過兩次的感受相差甚遠,除了兆廷⽼師帶的⼯作坊外,Yumin的解說和同學帶的儀式都是讓東岳部落變得更加耀眼的原因,然⽽這讓我覺得設計旅⾏⾮常困難,懊惱許久少了這些因素還要怎麼讓這裡吸引其他遊客,不過這也讓和組員⼀起產出成果的當下顯得更加感⼈!!

陳O樺

生傳四

幾次實地拜訪南澳與東澳,我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有回到部落經營私廚料理的前游泳國手龍哥、愛上南澳的風土因而深耕於此的好糧食堂堂主品妤姐、經營家庭式背包客棧東風咖啡的退休老師士錚先生等等,這些人生故事與對話拓展了我對未來生活的想像,更讓我持續思考自己心之所向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以前的眼界比較限縮,只覺得成為大人意味著找個好工作賺很多錢養家,卻沒想過要如何經營有品質的生活)。因著這門課的機緣,我看見了意料之外的風景,更開始有意識地學習如何好好過日子,很開心自己有選擇修習儀式場景與設計!

徐O瑄

生科二

在這門課當中,我收穫到最重要的觀點是從儀式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包含透過角色的轉換、場景的安排,讓一個想法被人們相信,讓原本不相關的人事物之間產生連結,更重要的是在儀式的過程中,往往是透過親身的體驗跟實作進一步產生意義。而這樣的觀點也在這學期試著以東岳部落做為場域,設計小旅行的過程中練習去應用與實踐,我們一方面試著從自己親身的體驗中去認識地方,一方面也試著將學習到的儀式與體驗設計概念放入 程的設計當中,作為中介者的身分是很特別的體驗。

盧O婕

地理五

打從⼀開始,我們就是被設計的,漸漸浸淫在老師和助教鋪陳的儀式裡。有的儀式是⾃然⽽然在⽣活中產⽣,有的則是依著各式需求、盼望被設計好的。⽽我,從感受儀式、拆解儀式,到嘗試設計儀式、反思儀式,經歷⼀幕幕混亂的內⼼戲。 課程中、後期開始學習並設計永續⼩旅⾏,除了南澳鄉(尤其是東岳)在地的⽂化外,講課、⽂本及相關資料提到的某些元素竟出現在眼前(例如:在南澳的好糧食堂,⾒到 許許多多流動創⽣中所⾔之關係⼈⼝),如此衝擊與感觸似乎⼀步步正拉扯出我和南澳的關係。

黃O薇

數學五

授課教師及助教

陳懷萱

授課教師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大學PLUS計畫協同主持人

丁映瑄

教學助理

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四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