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D-Day|期末成果展|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設計你的課程|社區防禦理論與實務:當危機來臨時,如何成為彼此的後盾?

Design Your Own Courses

Social Defence Theory and Practice: Saving Our Neighbor

你,對於災難的想像是什麼?是破瓦碎礫、人群驚慌逃難,或是其他畫面?
你,是否曾經想過,自己的角色會是什麼呢?

台灣面對的安全威脅多樣而複雜,包括風災水患可能造成交通癱瘓、地震衝擊建築物可能帶來大量傷患、工安事故可能波及周遭基礎建設而導致斷水斷電、國際局勢不穩定之下,也有可能面臨槍火砲彈的打擊或脅迫。

危難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如果沒有做好準備,等到遇到危機、災害時再思考,可能會留下許多原可避免的遺憾。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突發災害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學會保護彼此的技能,一起成為彼此的後盾。

課程內容

【急救實務】

緊急應變中的安全觀念、事故現場大量傷患的處置程序、STOP THE BLEED® 課程與實作

【國家安全導論】

臺灣是安全的總和:國防與公民防衛

【社區防禦】

從烏克蘭看台灣社區防禦

【國際援助與防災架構】

跨域合作人道援助指揮參謀體制、臺灣防救災體系運作架構、小組兵棋推演

【情境模擬】

災害事故緊急應變暨大量傷患處置演練

課程影片

修課心得

在參與本次課堂之前,對於社區防禦完全沒有概念,原因無非是過去國民教育階段不會教,大學教育裡也毫無接觸管道,這對臺灣整體社會安全而言是徹徹底底的一大危機。尤其在烏俄戰爭發生後,烏克蘭民眾如何積極投入社區防禦來保家衛國,全世界都看在眼裡,臺灣社會務必也要從烏克蘭經驗中自省,哪日若對岸也向我國毫無預警施以全面性攻擊,我們的國防安全、社區防禦真能適時發揮關鍵作用嗎?如此可見「社區防禦理論與實務」在此時開課有其急迫性與適切性,授課內容是每位台灣人都需具備的基本概念,何其有幸成為首批參與到這門課程者,深刻體會到,當危機來臨時,我們勢必將成為彼此的後盾!

課程從國際局勢講到現場實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再從實際的情境來演練每個細節,讓我知道每個細節可以發揮多少對大局的影響力,也讓我看到自己的盲點,忽略了先去看環境中最危險的地區,面對大型災害時,該規劃的是對全局的掌握。 這不只是災難課,是實地演講的分析與決策課,是設計思考第一個Diamond完整的探針,這個時代,知識份子應該帶頭把這樣的知識普及,而不是等著政府來做。

有鑒於烏俄衝突的發生,尤其身處詭局的台海局勢裡,戰爭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靠近。正所謂「有備而無患」,除了從硬實力增加軍隊訓練、提升軍力武備,作為手無寸鐵的平民,也應該在衝突中有一套生存之道。 這一系列課程當中,鉅細靡遺地提到了台灣未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從巨觀的兩岸關係與戰略思維,再到務實的傷患救治與求生基本技能,涵蓋廣度可謂相當全面,而我也認為,相關的課程有近一步擴大的必要,民防知識不能只鎖在特定同溫層的關心中,應該思考如何更加普及。 總之,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設計課程之用心,也謝謝辛苦的佩玲!

我一開始很害怕接觸災難的議題,因為會擔心、焦慮情緒會一直一直來,短時間內很難消化這些可怕的畫面,但是我發現開課同學很用心去設計課程,讓整個學習的體驗是連續的、可預測的、有安全感的,老師採用引導的方式讓我一步一步,踏入真實的災難現場,教育我們自救、互救,更令人有參與感的是最後一堂災害演練課,真的體驗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辛苦,人員管制、環境安全、檢傷、後送等等,雖然上了很多課程,滿滿的焦慮與慌張,讓我還是忘記很多細節,但是我認為犯錯是好事,承認自己的脆弱、不足,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成長茁壯,老師在演習後也有細心的鼓勵我們的優點與可以改進的部分,非常感謝開課同學,讓我面對了最害怕的災難議題,但這個體驗也讓我學習到,事實、真相或許才是最讓人安心、踏實的,一昧地去猜測、恐懼事實,無助於安撫自己的情緒。我就像一顆種子一樣,會繼續學習相關議題,更已經報名EMT-1,這就是我認為開這堂課的價值!!

講師與課程提案人

吳怡農

講師

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

張育通

講師

社團法人台灣醫療救護學會秘書長
美國到院前創傷救命術課程指導員

蘇紫雲

講師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馬士元

講師

銘傳大學都市規畫與防災學系副教授
長期協助中央擬定各項災害防救政策
深耕地方災害防救能量

劉學謙

講師

軍事連線雜誌總編輯

柳育漢

講師

美國ITLS-TACMED戰術醫療指導員
北區區域級災難醫療隊訓練教官

郭淑娟

教官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救護義消總幹事
EMT-P高級救護技術員

余易旂

教官

急重症單位資深護理師
PHTLS 到院前創傷救命術 Provider
STOP THE BLEED 教官

謝佩玲

課程提案人暨助教

新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