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5315
Active Ageing in Place:Home Culture
本課程為密集課程,每次的課程都藉由跟不同合作對象來開啟青銀共創的可能性。
110-2的課程將與兩廳院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合作,探討創意高齡(Creative Aging)的意義與價值。隨著超高齡時代的來臨,代間(intergeneration)議題成為全世界包含台灣在內的社會趨勢;討論該議題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跨代之間展開「關係建立」與「溝通同理」進而才能論及「世代共融」。因此,國家兩廳院期待表演藝術能成為一座橋樑,展開世代的對話及共創,連接的正是皆處於生命新階段,再度形塑自我的「青年」和「樂齡」,作為年度的目標世代。本學期課程除了教室內的學習外,主要將會是同學們將分梯次參與TIFA青銀相揪來看戲的三場表演藝術節目(票卷由TIFA提供),並且成為系列青銀工作坊的成員,與樂齡夥伴透過觀看表演、對話激盪與共創交流,藉由藝術打開對於「關係」的討論。期末將從青銀共看戲的經驗出發,回看與反思需求來進行此活動的體驗設計提案。
設計理念
我們的提案靈感來自於《家文化》課堂中的青銀交流工作坊,我們做為青夥伴,在與銀夥伴的交流過程中發現「吃」在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中都佔據很重要的部分,每天回家最常說的話有:「今天吃什麼?」、「吃飽了嗎?」,在平日與別人打招呼時也會問別人:「吃了嗎?」,以「吃」來開啟話題。因此,我們設計了以野餐及飲食文化為核心的系列活動,希望透過食物創造不同個體、世代之間能夠共同交流的話題,也一起認識別人的「飲食故事」。
系列活動將以野餐形式進行,在週末的午後,於大安森林公園的草地,讓青銀之間開啟一場輕鬆自在的下午茶閒聊。活動除了攜帶食物彼此分享外,我們也設計了由飲食文化探討關係及自我覺察的相關問題討論,分為「我家的餐桌禮儀」、「你我他的家常菜」、「宴客內行人」、「一片吃心-記憶的味道」四大主題做不同的討論。同時,也會運用影像媒材及牌卡增加活動變化的豐富程度來引導交流。提案及活動設計的理念圍繞著希望刺激參與者反思食物之於個人、家庭,甚至是世代間、社會的意義,進一步梳理自己成長的故事。同時,系列活動讓參與者跳脫慣常的生活圈,開展與不同年齡層的夥伴的人際互動。
發想動機:
在親身參與青銀工作坊後,我們體會到這種形式的活動對於促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交流所能帶來的助益,我們希望能夠簡化這項助益,將其以更加輕鬆、趣味的形式帶入日常生活中。而為了延續並推廣這樣的機會,各式各樣的青銀共創工作坊也漸多,是以在這樣的脈絡中,勢必需要各式各樣的破冰活動小工具以打開對話,增進彼此的初步了解,以利後續各項主題活動進行。
問題意識:
如何讓青銀不同世代的人在簡單的遊戲中,以富有趣味與創造力的方式合作交流,並能夠有以不同的形式展現自己的機會?
提案說明:
本方案設計之桌遊以「希望參與者能在遊戲之中藉多樣化展現自我的溝通方式,促進世代間合作與交流」之理念出發,並受「估估劃劃 ALIAS」桌遊啟發,取其一部分之框架梗概參考,並在延伸發想過程中賦予本土化色彩。期待促進青銀共創合作發展與創齡服務優化之設計。是以,我們擬定設計一款操作簡單之桌遊,在 15~20 分鐘內,讓 6~8 位青銀夥伴藉由日常生活隨處可及的事物進行對話,快速從陌生到對彼此有初步認識,或可以本桌遊取代制式的自我介紹。雖然是簡單的遊戲,但我們相信在玩家各自對於遊戲內容的展現與合作間,便能從不同的理解形式中達到特殊的碰撞效果。目前的設計以兼具趣味性為目標之一,若要降低趣味性以交流分享為主,我們也初步構思了進階版的遊戲模式。
發想動機:
在參與工作坊分享家文化環節,我們發現許多的回答都離不開「食物」,由此可知「吃飯」在生活與家庭皆辦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能藉由食物延伸出關於家庭背景的對話,也能透過食物來傳遞愛和溫暖。
問題意識:
飲食是老年期很有意義的活動,能積極促進個人對其重要身份的體驗,提升自我評價與自尊。飲食的社交活動也能大幅降低長輩們的孤獨感。我們期待能透過此活動,讓銀夥伴提升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保持心理健康。
藉由此活動,銀與青夥伴們能分享自己的拿手菜以及菜餚背後的故事,透過訴說與傾聽彼此的故事來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在享受美食與共享餐點時獲得滿足。
提案說明
(一)目標對象訪談:
我們訪問五位 58~74 歲的女性銀夥伴,各進行 30-40 分鐘的訪談後發現,傳承拿手菜並非他們真正的需求,而是能夠有機會分享彼此的故事。因此我們以分享為主軸來設計活動。
(二)青銀工作坊設計:
Day 1:破冰、達成共識
Day 2:分享與交流、討論與調整
Day 3:小組實作,共同下廚、共享料理
成果發表:組間分享、心得與收穫。
發想動機:
在參與工作坊分享家文化環節,我們發現許多的回答都離不開「食物」,由此可知「吃飯」在生活與家庭皆辦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能藉由食物延伸出關於家庭背景的對話,也能透過食物來傳遞愛和溫暖。
問題意識:
飲食是老年期很有意義的活動,能積極促進個人對其重要身份的體驗,提升自我評價與自尊。飲食的社交活動也能大幅降低長輩們的孤獨感。我們期待能透過此活動,讓銀夥伴提升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保持心理健康。
藉由此活動,銀與青夥伴們能分享自己的拿手菜以及菜餚背後的故事,透過訴說與傾聽彼此的故事來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在享受美食與共享餐點時獲得滿足。
提案說明
(一)目標對象訪談:
我們訪問五位 58~74 歲的女性銀夥伴,各進行 30-40 分鐘的訪談後發現,傳承拿手菜並非他們真正的需求,而是能夠有機會分享彼此的故事。因此我們以分享為主軸來設計活動。
(二)青銀工作坊設計:
Day 1:破冰、達成共識
Day 2:分享與交流、討論與調整
Day 3:小組實作,共同下廚、共享料理
成果發表:組間分享、心得與收穫。
發想動機:
樂齡族群的土風舞活動,看不太到年輕一代的身影。同樣在年輕人的活動中,也少見老年人的出現,尤其是年輕人的夜店文化。於是我們就想,如果能把年輕人吸引進來,一起參與和共創新世代的聲音和流行事物進來,想法的衝擊與交流,能否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成長和學習?
如何讓舞蹈作為一個開啟世代交流的媒介,而不再是專屬單一族群內部的活動?
行動目的:
– 促進年輕人、樂齡族群之間的交流
– 推廣土風舞
– 交換衣物分享生命故事
執行方式:
由社大教師教授土風舞,帶著銀夥伴們一起走出社大,來到戶外—國家兩廳院。與這邊長駐團體小事製作的週一學校合作,青銀共學舞,熱鬧來逗陣。青銀夥伴透過分享古著背後故事,由社大教師和小事製作的導師一起帶領夥伴們來共創舞蹈。最後一場共創的成果發表,留下共創美好,帶走共學記憶。
在課堂上,老師一直不停提到創造連結的重要性,談到「創造連結就是賦能 展齡的開始。」因為變老不只是生理的意涵,更是心理與社會上,而與人連結這件事便是使人幸福的關鍵因素,帶來健康與滿足。在每一次的工作坊中,我都告訴自己好好享受旅途,首要目標是和身旁的旅伴建立關係。令我意外的是,我不是唯一渴望創造連結的人。隨著各種互動活動的進行,我看到同組內不管是銀夥伴還是青夥伴,都對「與人連結」這件事有許多熱心與付出。
我很喜歡這堂課「體驗共作」與「從做中學」的元素 ,它讓我們不只參與活動 ,也開始發想相關活動的設計。我們這組想要透過烹飪共創體驗,創造不同世代之間的安全對話空間。因為「青夥伴不是為銀夥伴設計,大家是合作設計的夥伴」,所以我們非常重視銀夥伴的想法,花了許多時間在與他們交流。
李O恩
社工一
原先我對這門課程的想像是與銀夥伴們一起欣賞演出、共同討論—也許僅止於此,或者進一步發現一些與長者互動時需要注意的要點、技巧,並且參與進長者間達成人類學式的觀察。但回顧這一學期,我發現自己不僅與高齡者共同運用身體感受彼此的存在(真的用上了五感!)、體察情緒、觸碰到深層的家庭關係。每次旅途都讓我印象深刻, 也見識到,原來老師做為一個人類學家之外,還肩負活動流程規劃的任務,讓我漸漸也開始留意不同性質、內容的活動設計原來能產生那麼不同的火花、開始發現劇場、活動設計與想傳遞的概念與意義之間要如何產生關聯;助教不只很積極的提供各種提醒和協助,竟然也是隱藏的人類學家風格觀察者!我想這門課之餘我 的特別之處是,它改變了我和家的關係、與家人的相處方式,也意識到,關係與生活方式都有著無數可能。
洪O瑜
歷史二
緊湊的一個月裡, 於前台後台不斷轉換的課程之中,接觸平常不會有機會交流的人,圍繞平常不會聚焦的話題,這是一堂特別又有 意義的課程。很喜歡課堂上和工作坊中每個人對於自家文化的分享,讓我了解到不同家庭的樣態,也發覺自身家庭的特色, 這些互動與課程安排, 在促進交流的同時,也讓人反思家庭之於自身的脈絡,家文化如何建構、影響一個人 的成長,又或不同家庭間 ,在社會之中形塑家庭意象的交互作用。工作坊中銀長輩們對自身的展現也讓我記憶猶新,他們非常有活力, 有些看 事情的角度、經過人生歷練的想法、追求的人生、對於生活的想像,都於我有所收穫。
關於老年人 的刻板印象與社會參與,也是這堂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給了我很多不同角度的思想碰撞, 有認同的,也有質疑的,從前基於一些因素我其實不太碰觸這部分的議題 ,但這堂課給予我另一個角度去認識所謂老人這個群體 ,雖然不能概括所有,無法解決那些沉重 的面向,卻能夠翻轉、引導出一些正向的發想和目標。最後,衷心感謝老師助教及所有兩廳院工作人員為我們籌備的一切,辛苦了 。
洪O晏
社會四
本課程的難得之處在於,國內的高齡長照服務當中還很少有融入表演藝術的形態,即便有也多半是單次的活動,且規模不會如兩廳院舉辦能夠媒合到質量比較高的演出或師資。參加本學期家文化的課程不僅僅是欣賞到三場精彩的演出,也透過每場演出後的工作坊在進行與高齡長輩間的溝通與想法激盪。雖然本次能夠來參與的高齡長輩多半是中高社經地位的女性,但在表演藝術還未相當普及到臺灣社會各階層的現狀下,先以這樣的形式開啟將表演藝術作為青銀共同話題的媒介,是不錯的創新作法。期待未來能夠看見表演藝術運用更多到社會各個群體的服務當中,更加普及。
張O晴
社工所碩三
D-School 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大學PLUS計畫協同主持人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二年級